心脏病是全球头号死因。每年有超过1700万人死于心脏病,我国每年的冠心病死亡率也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面临的问题有:①患者延误:不能早期识别;②转运延误:不能有效联动;③院内延误: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D2B延误;④院际间延误:PCI医院和非PCI医院缺乏有效协同机制;⑤早期再灌注率低:患者预后差。因此,在全国启动规范区域胸痛中心建设和并加速全国胸痛中心认证的同时,培训医学生和专科医生的多学科合作,使其掌握胸痛诊治流程,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诊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使提前预约临床病例,仍然存在患者不能及时到达、患者出院或出现病情变化需抢救等情况,可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胸痛急救中,患者病情往往十分紧急危重,在抢救诊疗的过程中再同时安排临床教学是不现实的,而线下的模拟临床教学又受到硬件、人力、物力、师资、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制约,没办法快速普及和同质化教学和评价,因此我们依托厦门大学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平台和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临床专家团队研发了心血管病虚拟仿真院前院内急救综合技能培训实验项目,用以作为此部分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本项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院前急救-单人成人急救必备技能培训项目,第二部分为院内急救-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综合诊疗技能项目。旨在落实贯彻执行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189号)和《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国卫办医函〔2017〕1026号 )文件精神,培养学生针对心梗患者的综合诊疗能力,建立针对本院、院前急救中心(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
第一部分:为心血管病虚拟仿真院外急救综合技能培训实验项目-单人成人急救必备技能培训项目。通过虚拟软件模拟现实急救场景、训练并考核公众急救必备知识(海姆立克手法、心肺复苏、AED)。同时,借助虚拟场景进行急救的全部步骤以及操作要点的学习,利用图像、视频、影音等手段还原急救环境,按照国际上最新的美国心脏协会“2017年心肺复苏指南”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
图1、心肺复苏术掌握程度示意图
第二部分:为心血管病虚拟仿真院内急救综合技能培训实验项目-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综合诊疗技能。通过虚拟软件模拟现实中一名男子心梗急性发作经120转至急诊CCU的病人的危重症综合诊疗过程,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按照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流程;建立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达介入手术室(造影室);建立针对本院、院前急救中心(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
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普及急救必备技能和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综合诊疗技能,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普及率,对胸痛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
图2、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