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虚拟仿真院前院内急救综合技能培训实验项目

实验教学项目描述

实验教学方法

本项目通过分层次分项目多维度的建设,将心血管综合急救技能分为院前单人成人急救必备技能培训和院内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综合诊疗技能,前者为医学院必备技能并可覆盖全部师生,后者为医学生专科技能培养并切合国家政策方针,培养一批合格的胸痛中心专业性协同人才。同时为了弥补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临床教学不便的缺陷,形成了理论课入门,实践课以线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线下临床仿真模拟的形式虚实结合,以虚补实的形式夯实知识点并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临床实习实战等多梯度的学习梯度,逐步让学生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的诊疗流程、操作要点、多学科协作、团队合作等综合技能(见图26)。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理论知识往往过于抽象,学生很难深刻领会各项技能的理论知识。本虚拟仿真项目将急救技能的操作要点与操作流程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学生可进行单个技能模块的学习及综合模块的练习,达到总结、回顾理论知识的目的。例如,学员学习了单人成人心肺复苏技能模块,了解了其主要流程,操作要领,注意事项,转归的处理等,这些知识正是进行线下模型实际训练的理论基础。进而通过仿真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节约线下的理论培训时间。

图26、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诊疗的教学流程安排

2、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模拟院外发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过程,包含了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和AED操作)、120医护人员与胸痛中心的对接,急诊医护人员与120的对接,心内科介入人员的启动与激活及与急诊医护人员的对接,以及各个部分医护人员在处置高危患者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重点强调高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何在急诊抢救单元(120救护车,CCU)进行一个高效对接,病情判断,紧急处置,临床决策。

对于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以及保障工作人员来说,线上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以让他们提前预习和考核,通过线上考核结果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在线下实训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反复训练,从而实现虚实结合,查缺补漏,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既兼顾全局又注重细节的教学维度

专业的急救和危重症技能不仅仅是每个操作的动作要领,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急救操作流程和各部分分工协作的流程,本仿真项目充分体现了虚拟场景的急救流程以及每个操作的动作要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使学员既能够对整个急救流程有全局性的认识,又能够了解每个操作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这种内容设计既兼顾全局又注重细节,利于急救技能的正确全面的教学。

4、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急救技能专业性强、注意事项多,因为涉及生命,所以每一步骤都要求细致认真,不能出错,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项目可分为练习模式和考核模式,练习模式时学员可以进行每一部分操作,对错误的操作系统会给予解析并提示正确答案,做到人机互动;考核模式时,系统会在学员操作完成时给予综合性评分,对每一项操作的正确与否给出评估清单,便于学员查漏补缺,了解自己的不足。这种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软件中的人机互动、电脑评分、数据智能化处理等功能,对提高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5、操作与循证医学结合的教学拓展

厦门大学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际化的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导师团队和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专家团队,本项目的每一步操作都有着专业的学术背景和循证医学数据为支撑,并且根据国际逐年更新的《心血管急救指南》、《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进行同步更新,保证本项目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使用目的:

1、突破急救和危重症教学瓶颈,虚实结合夯实教学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的诊疗和抢救流程的教学,往往受到临床实际病人多为突发危重,无法进行实现安排进行临床床边教学等情况的制约,我院自2014年以来逐步完成分层次分项目多维度的建设,形成了理论课入门,实践课以线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线下临床仿真模拟的形式虚实结合,以虚补实的形式夯实知识点并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临床实习实战等多梯度的学习梯度,逐步让学生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的诊疗流程、操作要点、多学科协作、团队合作等综合技能

2、开展急救和危重症技能培训,提高医疗诊疗能力

我们在依托自身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优势,利用先进的硬件条件和专业的师资队伍,为学生进行急救和危重症技能的培训。线上线下同步培训,模拟真实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案例,虚实结合、有实有虚,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医疗诊疗能力。

图27、院前急救必备技能培训(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

3、开展心肌梗死危重症救治培训,提高多学科综合能力

我们利用临床真实的心肌梗死危重症的案例。线下利用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模拟CCU,线上利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软件,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和真实的临床病例,训练学生询问病史、相关查体、12导联心电图操作、判读心电图、开具实验室检查单、判读实验室结果、急救用药、流程处理等多学科综合能力。

图28、模拟CCU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

4、模拟区域协同急救网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模拟院外发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过程,包含了120医护人员与胸痛中心的对接,CCU医生与120的对接,心内科介入人员的启动与激活及与CCU医生的对接,以及各个部分医护人员在处置高危患者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重点强调高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何在急诊抢救单元(120救护车,CCU)进行一个高效对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多学科共同病情判断,紧急处置,临床决策,充分展现“抢时间,顺流程,保决策”的理念在危重病患者抢救中的重要价值。

实施过程:

心血管综合急救技能培训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整体教学框架设计

第一部分为心血管病虚拟仿真院外急救综合技能培训实验项目-单人成人急救必备技能培训项目。针对医学生在大一《新生入学指导》,大三下学期《临床基本技能》、大四上学期《内科学》、《急诊医学》、大五《内科学》实习出科考和毕业技能考核等课程中进行训练,达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目的。

1、理论授课(2学时)

2、线上单人成人急救必备技能培训虚拟仿真实验,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3、线下单人成人急救必备技能培训模拟仿真实训(3学时),成绩计入实验成绩。

4、线下笔试考核,成绩计入笔试成绩。

总成绩=20%平时成绩+40%实验成绩+40%笔试成绩。

此外,本部分虚拟仿真实验和模拟仿真实训还用于全校师生的急救普及和校级学业竞赛“校园急救知识竞赛”的培训和考核。

第二部分为心血管病虚拟仿真院内急救综合技能培训实验项目-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综合诊疗技能。

1、理论授课(4学时)

2、线上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综合诊疗技能虚拟仿真实验,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3、线下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症综合诊疗技能模拟仿真实训(4学时),成绩计入实验成绩。

总成绩=40%平时成绩+60%实验成绩

综上,在真实培训考核中,存在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的制约,且学员反复练习较困难的实际情况。本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借助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平台,依托其国际化的AHA导师团队和附属医院的专家团队,通过单个技能的培训和练习以及虚拟场景下多个技能综合使用的综合考核项目,使学员能够通过网络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考核,大大提高了急救技能的普及率和急救流程的科学合理化;同时,学员能够反复多次的练习和考核,避免了急救技能知识的遗忘,保证了实时更新,并通过考核结果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有计划进行线下实训练习时,有针对性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